八旬老人贍養起糾紛 法官悉心化解多年父子積怨 |
|
“父親、母親,我錯了,我今后要好好的伺候你們?!眱鹤油跄秤旯虬菰诟改该媲?,留下了懺悔的淚水。這一真實感人的場景發生在一起贍養糾紛的調解現場。
7月8日,蚌埠市淮上區人民法院在曹老集鎮南郢村巡回調解一起贍養糾紛案件。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余勇考慮到兩原告年事已高、行動不便,且最近天氣持續炎熱,為方便群眾及體現對老年群體的特殊司法保障服務,決定上門調解,通過向當事人講親情、敘恩情、談孝道、話家常,妥善化解了該起贍養案件,使得父子十年積怨得以消除,依法維護了老年人的合法權益。
原告王某、錢某訴稱二人系夫妻關系,現兩人的四子女均已成年成家,其他三子女對兩原告均履行贍養義務,唯獨被告王某雨不對兩原告盡贍養義務?,F兩原告已經八十高齡,體弱多病,失去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兩原告含辛茹苦把被告撫養長大,為被告娶妻成家,只求在耄耋之年做兒女的能善待老人,讓他們安度晚年。然而十多年來,被告從不對兩原告盡贍養義務,雖經多人做思想工作、進行規勸,被告仍不為所動。
現場調解時,被告王某雨表示其內心并非不想贍養老人,因為認為父母十年前在處理兄弟間分配承包地及補償費用等其他事情上不公,產生積怨,加之家庭成員與老人不太和睦,長期不往來,矛盾加深造成了這樣的局面。雙方之間的糾紛曾經過村、鎮等部門多次調處未果。
承辦法官在耐心聽取了原、被告各方陳述后,遂決定從親情入手,講述親情是維系家庭生活的重要因素,贍養老人不但是子女應盡之法律義務,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子女不能以父母對其關心、疼愛程度,或者父母分配給自己財物的多少作為砝碼,來衡量是否應盡贍養義務。通過教育疏導、感化當事人,被告認識到了不贍養老人的錯誤,于是跪拜在父母面前,懇請父母的原諒,并保證今后好好伺候兩位老人。父母看見兒子真心誠意后,原諒了孩子并決定撤回起訴,給孩子一個機會,父子心間的十年隔閡終于化解了,此時兩位老人眼中流下了父子親情的淚水,并感謝法官為他們一家人解決了一樁心事、一件大事,一家人又能夠歡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了。
調解工作結束后,工作人員向原、被告及在場群眾發放了民法典宣傳小冊子,將巡回辦案和司法宣傳相結合,以這種“接地氣”普法宣傳方式,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來到群眾心里,讓群眾真正感受到美好生活有民法典相伴。
“百善孝為先,孝道是根本”。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關系到全社會的和諧與穩定,淮上區人民法院對于此類案件,采取到訴源地巡回調解、就地辦案、多方聯合調處等形式,著力提供堅實的法律服務,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用心營造家庭成員間團結、互助、和睦、友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孟凡濤)
(責任編輯:孫天藝) |